首页-盛煌娱乐-盛煌平台-盛煌注册登录
盛煌平台报道:
根据我数十年从事房地产的实践,在我的设想里,住房是分轨制的。对于有支付能力的群体,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其居住问题。对于面临住房难题的群体而言,大力发展保障房,正是应有之义。这么多年来,我一直在呼吁,为低收入者建设保障房,但客观来看,我们的建设力度明显不够。
中国新闻周刊:事实上,部分城市建设保障房的力度还是挺大的。但是有产权的保障房,好的保障房建得再多似乎也不够分,不好的保障房也遭到了弃购;而没有产权的保障房,对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形成了极大的考验。你怎么看?
孟晓苏:确实如此。从现象来看,一方面,很多保障房建在离市区很远的郊区,配套不好;另一方面,很多青年人面临结婚等现实问题,希望能够拥有产权,不愿意住保障性租赁房,因此,我们的保障房相对于老百姓的需求而言,呈现明显的供应不足。
从根本上看,是因为我国的住房建设体系并没有理清。实际上,我国住房制度顶层设计是合理的,住房双轨制早已提出,但是保障房建设一直较为滞后。
最近,中央提出打造新的住房发展模式。在这一新模式框架下,中央明确提出了“完善两个体系”,即“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”,并且又提出“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”的住房制度。“多主体供给”就不只是开发商供给,还应该包括社会其他主体;“多渠道保障”,也不仅是政府提供保障,还包括企业与社会提供保障。
新的发展模式会影响未来5年或者更长时间,双轨制将会成为住房制度的主要格局,“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”的住房制度将进一步确立,有理由相信,我国的保障房建设进程将会加快。
未来一段时期,在保障房建设方面,随着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的推进,需要集团化开发与成规模楼宇建设,很多大中城市都需要建设保障房,工作量很大。